后白法庭 | 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来源:句容法院 吴未未 李师柯      发表日期:2023-08-08 16:40:38      访问人数:

人民法庭贴近农村,处在践行司法为民的最前沿,承担着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神经末梢”的重任。近年来,句容法院后白法庭充分职能作用,找准服务基层的切入点、着力点和侧重点,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纠纷多元化解,助力法治乡村建设。

一、以“法庭+”为切入点,打通诉源治理“新路子”

法庭坚持以共建形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优化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探索“法庭+”共建机制,充分发挥共建产生的联动优势,落实社会综合治理机制要求,积极开展诉调对接、诉源治理等工作,建立矛盾化解网络,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法庭+村委会”。法庭积极探索特色调解工作室建设,聘请人民调解员参与诉前纠纷化解,邀请村干部、乡贤代表等参与矛盾调处,将所有法官、法官助理纳入专属网格,实时与辖区内网格员有效对接、排查、化解纠纷。借助各村社区的法润民生群,将其打造成集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矛盾化解和业务指导于一体的在线服务平合,及时了解当事人司法需求,引导当事人尽量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法庭与辖区天王镇唐陵村签订了共同创建“无诉讼村(居)协议书”,通过与基层组织的沟通协调,增强工作合力,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基层的和谐稳定。

二是“法庭+两所”。依托“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由“法庭干警+派出所干警+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调解小组,对辖区内发生的重大矛盾纠纷,三家联合响应,合力进行化解。法庭与辖区茅山风景区司法所签署《庭所共建协议》,充分发挥共建优势,着力构建整体联动、无缝衔接、畅通高效的基层矛盾纠纷调处体系,提升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工作的法治化、专业化水平,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爆发初期,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是“法庭+商会”。探索建立“法庭+商会”解纷模式,法庭与后白镇商会签订了《人民法庭与商会建立优化营商环境联调共建协议》。积极引导商会企业合法、合规、自律经营,完善商会工作机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共同致力于推动民营经济领域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快速有效化解民营经济领域纠纷,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化、便利化环境,为身处困境有价值危困企业提供“破局”契机。

四是“法庭+人大代表”。落实好“代表监督、让人民满意”专项活动,法庭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工作目标,不断强化司法公开、主动接受辖区群众监督,促进司法公正高效。法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先后开展邀请代表委员视察法庭工作、旁听评议庭审,参加法庭开放日、邀请代表一起参与案件调解以及走访各级人大代表等活动,向人大代表汇报法庭工作开展情况,听取代表意见和建议,改进法院工作。为了更好的拓宽监督、联络渠道,法庭设立代表联络工作站,将人大代表履职与人民法庭职能对接融通,让人民法庭回响更多人民的声音。

五是“法庭+乡贤”。探索推行“乡贤+”模式,利用本土乡贤文化资源,紧紧围绕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乡情等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乡贤示范带动作用,将坐堂问案改成座谈式调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赡养、继承、彩礼、相邻关系等常见涉农民事案件中,积极邀请德高望重、熟悉法律政策、热心公益的“乡贤”代表参与,充分将民间习俗、家风家训引入司法裁判中,使司法结果更加接近大众情感,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案结情在,为乡村振兴奠定和谐社会环境。

二、以“走访+建议”为着力点,开出乡村振兴“妙方子”

法庭以巡回审判和深入走访的方式,积极开展访企问需、司法助农、服务振兴活动,定期走访辖区企业,用法治思维帮助企业抵御市场风险,为产业振兴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是主动走访企业,提升司法服务精准性。针对企业转型升级需求,法庭聚焦辖区内产业特色,常态化上门走访,创新司法举措,提供“点对点”服务,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帮助企业梳理法律风险点、提出法律意见、化解矛盾纠纷、完善规章制度,切实提升企业的法治意识、依法治企水平和依法维权能力,为企业实现守法经营、诚信兴商打下良好的法律知识基础。同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普法宣传教育,设立“后法小课堂”围绕企业经营中如何减少法律风险开展专题讲座,利用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力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

二是发送司法建议,助推企业良性发展。司法建议书是法官能动司法的有效载体,为进一步规范辖区内公司的有序经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后白法庭向辖区重点企业发出司法建议书,帮助企业规范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以司法建议的形式延伸审判职能,拓宽司法服务渠道,预防纠纷于未然,收获和谐在案外,体现了法官的社会责任感,对增强当事人法律意识和管理水平、化解社会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三是巡回示范判决,化解群体性纠纷。因辖区苗木企业较多,苗木种植经营集中,辖区内农业、土地纠纷频发。面对人员众多、涉土地百亩以上的租赁群体性纠纷,承办法官深入田间地头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巡回审判,发挥示范性判决的法律效果模式,一案裁判后以案释法,推动类案群体性矛盾化解,助力苗木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深入走访辖区农户,主动了解和回应当地农业产业对司法服务的需求,帮助农户加强与有机稻米、草坪、苗木等特色农产品合作社合作,用实际行动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三、以“宣传+教育”为侧重点,搭起基层治理“直梯子”

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增强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法庭依托法治教育馆打造五个基地,通过平台引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普法宣传活动,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走入群众心中。

一是打造青少年法治实践基地。法庭先后多次组织辖区内青少年走进法庭,通过旁听庭审、组织模拟法庭、参观法治教育馆等形式,以体验式的方法让青少年对司法审判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不仅如此,法庭还多次安排人员主动送法进学校,围绕青少年的法治需求,向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用心用爱护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是打造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建设“法治教育馆”,设置党风廉政教育音像资料,通过音像资料播放设备宣传先进典型、弘扬廉洁文化。通过身边的违法违纪典型案件,开展警示宣传教育,让参观者思想上受到启迪,心灵上得到净化。法庭先后多次通过“法庭开放日”等形式向机关单位、学校和其他社会团体开展了法治警示教育。

三是打造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基地。采用“点餐式”方式不定期向辖区乡镇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民营企业家等群体开展法律知识授课,切实提升辖区解纷人员的法律专业能力及纠纷化解能力,加深群众对法律、对法院都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是打造司法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基地。通过与辖区司法所、商会、村社区签订共建协议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多元解纷的积极性,形成开放多元的共建共治共享新生态,为司法助力乡村振兴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五是打造普法宣传示范基地。搭建面向基层、贴近群众的全民普法平台,举办一系列的普法形式,如送法进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以及法庭座谈会、法庭开放日、入村进企大走访等,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以法治护航,持续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法治乡村建设。(吴未未  李师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