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百年党史 汲取智慧力量 助力人民法庭精准施策服务乡村振兴

来源:人民政协网      发表日期:2022-06-20 17:48:58      访问人数:



学习百年党史汲取智慧力量

助力人民法庭精准施策服务乡村振兴

作者:严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不断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扎根乡村、密切联系群众的地缘优势,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以法治护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人民法庭司法智慧和力量。

一、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初心使命,发挥审判职能服务经济发展

百年党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记录了我们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发展轨迹,蕴含着党的初心和使命。回望来时路,启航新征程。党史中蕴含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推动我们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富矿”和“源头活水”。当前,应当紧扣“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后的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审判职能作用,找准司法精准发力的结合点、切入点,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司法服务效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绿色通道,快速化解涉企纠纷。人民法庭应当积极履职尽责,主动靠前服务,建立涉企纠纷快立、快审、快执专门机制,确保纠纷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执行,快速高效地化解,对涉企案件开通优先受理、优先审理、优先裁判一站式绿色服务通道,尽力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在处理涉企纠纷过程中,人民法庭应当尽最大可能寻找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点,最大限度为企业存留发展空间,找准服务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全力当好服务和保障工业发展的排头兵,真心实意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二是实施精准帮扶,打造“助企服务直通车”。面对新冠疫情影响,人民法庭应当主动帮助辖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扎实做好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工作,提升市场经济主体活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对于因疫情影响陷入困境的涉诉企业,应充分保护企业应诉答辩、举证质证等参与诉讼的权利;审慎采取查封、冻结、扣押等措施;因案施策,用好用足各类强制执行措施,强力兑现企业胜诉权益。通过各种精准帮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三是开展结对服务,助力开展企业风险防范。开展“法企共建”,法庭法官一对一联系企业,定期走访企业调研重点企业,与企业家开展座谈,对企业提出的各种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分析企业在运行和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和瓶颈,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的法律风险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意见。积极配合乡镇政府组织开展人员招聘活动,为求职农民工提供现场法律咨询,通过用工主体和劳动者法律意识的双向提升,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帮助,预防和减少纠纷。

二、从百年党史中感悟为民情怀,坚持便民利民维护民生利益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的原则。194498日,毛泽东在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大会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共产党历届领导人也都坚持并不断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检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要求党员干部做到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法庭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强化便民服务措施,精准对接民生改善,全方位服务于群众,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一是强化民生司法保护。精准对接民生领域司法需求,重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法妥善审理教育、医疗、抚幼、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案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加大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权益的司法保护力度,做好与人民群众紧密关联的婚姻家庭、机动车侵权、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案件的审理工作,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最大限度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二是优化“一站式”诉讼服务。推动“一站式”建设向人民法庭延伸,实现群众打官司“少跑路”“不跑路”,打造“家门口”诉讼模式。加强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窗口(大厅)建设,方便群众就近起诉、办理诉讼事务,实现就地立案、现场缴费、现场印制法律文书等功能,增强诉讼服务质效。积极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畅通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落实在线诉讼规则,注重对弱势群体即时诉讼指导,为群众提供在线调解、开庭等事务现场辅导服务。

三是全面落实惠民便民举措。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让司法更贴近民心,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温度。充分发挥人民法庭贴近群众的优势,通过设立巡回审判点、乡村法官驿站等,开展巡回审判,延伸服务范围,增强群众获得感。对于婚姻家庭、赡养抚养、相邻关系等纠纷,积极通过“街边法庭”“田间法庭”“假日法庭”“村居法庭”等多种形式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把“方便留给群众,麻烦留给自己”。

三、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光荣传统,加强法治宣传传承红色基因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特别注重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始终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中国特色”就包含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人民法庭发端于土地革命时期,是人民司法制度的一大创造。无论是延安时期的马锡五审判方式,还是新时代的“群众说事、法官说法”,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都与人民法庭紧紧联系在一起。时代变迁给人民法庭工作带来深刻影响,但是法庭存在的社会基础没有变,制度优势也没有变。新的征程上,人民法庭应当继续传承红色基因,继承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

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人民法庭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应当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晰法律内涵、阐明立法目的、论述裁判理由,用途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法律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量把道理讲清楚,把话说到老百姓心坎里,把每一个司法裁判都当成一堂法治公开课,以“看得见”的方式感受公平正义。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正气充盈、正义彰显,让人民群众感知、尊重和自觉遵守“平等、诚信、友善等基本准则,从而对公平正义的感受更深,对法治的信仰也更加坚定。

二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运用公众开放日、观摩庭审以及送法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适时举办“以案说法”活动,以个案或系列案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增强普法宣传实效,营造“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的和谐社会环境。开展老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农民工权益保护、电信诈骗预防等法治宣传,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法治理念,让广大农村群众接受法治教育,提高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三是加强法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地方红色基因、经济发展、农耕文化等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优良传统,大力开展人民法庭文化建设。引进现代文明要素,不断赋予时代内涵,打造平原地区、丘陵山区、沿海垦区、里下河圩区等各具特色的人民法庭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教育群众、淳华民风的作用。以党建文化、廉政文化、诉讼文化、和谐文化、道德文化为载体,加强对人民法庭干警的文化熏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挖掘乡村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以推进乡村振兴(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