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退休老法官的“山区老法庭”印记

来源:西平罗法庭      发表日期:2019-09-16 10:40:57      访问人数:


现在西平罗法庭

杨保印1983年换装前照片


我叫杨保印,是河南省辉县市人民法院的退休法官。我1979年调入法院工作,随后被派到西平罗法庭工作,1989年至1993年任西平罗人民法庭庭长,2016年退休后被辉县市法院聘为特邀调解员。9月6日,我受邀参加了由中国长安网组织的“中国政法70年”直播活动,再次重温工作以来的经历,感慨非常多。

西平罗法庭地处辉县市北部的南太行深山区,辖区4个乡镇,43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有7万人。据我的前辈们讲,西平罗法庭是1950年设立的,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到今天将近70年了。我刚到西平罗法庭工作的时候,正赶上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法庭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遇到下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出门一腿泥。山区群众居住比较分散,山上的大路基本没有硬化,巡回办案时,到当事人家中大多还是羊肠小道,没办法骑自行车,就要步行走,有时候还得手脚并用才能到达。

那时候,每年办理的案件约有二三十起。放在现在来说,也就是一个月的结案量,听起来这数字好像并不多,但当时的办案条件十分艰苦,加上交通不便,没有通讯工具,当事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等因素,每年一个法官办理二三十起案件已经十分不易。回忆起当年的案件,有一起打架伤害赔偿案件让我记忆犹新。那是在一个小山村,两户人家因一颗核桃树归属发生纠纷,当事人所在的自然村仅有4户人家,且住在山顶上。我们从法庭骑自行车出发,由于山路坑洼不平,走不到一半路就不能骑车了,就搭乘村民赶着的毛驴车。走到岔路口,我们又推着自行车沿着羊肠小道翻过一道山梁,才到达当事人所在的小山村。近两个小时的山路,我们已是疲惫不堪,好在有山间处处美景,让我们忘掉劳累。查看现场情况后,我们把双方叫到一起,掰开揉碎地讲道理,原告很快想通了,很大度地做出了让步,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走出村民的院落,才发现已是到了傍晚,天也变得阴沉沉的,一团团阴云缓缓擦着山峰游动。山上的雨来得快,我们刚走几步便突然下起大雨,当晚便住在小山村的老乡家里。第二天一大早,大雨早已停止,我们向老乡告别,给他留下了一斤粮票和五块钱,算是我和同事两个人的食宿费,热情又执拗的老乡说啥也不肯要,还拿了一袋小米非让我们收下。我们把钱和小米放下就走了,还挨了老乡一顿埋怨。不在山区办案,您体会不到山区的老乡有多淳朴!

西平罗法庭见证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随着山区经济发展,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提高,思想观念在进步,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了,山区案件发生类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庭从五间漏雨小瓦房搬进了七间两层砖混办公楼,2009年又搬进了现在的现代化标准化办公楼。法庭已经实现信息化审,开庭可以同步录音录像、同步生成庭审笔录、电视屏幕展示证据,开通了网络办公系统,远程签章,远程传输文书材料,群众参加诉讼活动也十分方便,路好了,往返方便;手机和网络通了,联系方便;法庭立案、巡回立案,打官司方便。这个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山区小法庭,见证了新中国审判事业的发展历程,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也让我们这一代“老法庭”人羡慕,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新一代法官没有丢掉巡回开庭、巡回调解,走进群众家门口办案等老传统,法庭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初心依旧,爱民、为民、便民、利民的情怀依然。


责任编辑:周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