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农民工讨薪出实招 6小时调解22起案件

来源:郑州中院      发表日期:2019-10-24 16:28:44      访问人数:

又是年终岁尾时,忙碌一年的进城务工人员都希望带着收获回家团圆,然而有些农民工辛苦一年的血汗钱却只变成一张白纸欠条。11月7日上午,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须水法庭王斌法官巧用调解方法,积极为劳动者维权,6小时连续调解,当场结案22起案件,帮助农民工兑现了拖欠已久的劳动报酬。

    案件一:

    2017年初,周某承包了位于郑州市中原区桐树王村的改造项目,后又将该工程分包给了被告张某,张某招用了14名农民工在工地从事土建等工作。工程结束后,张某只给农民工出具了欠条便失去了联系,农民工多次通过各种途径催要,均未拿到自己的血汗钱。无奈之下,王有才(化名)、王有银(化名)等14名农民工将张某起诉至中原区法院。

    案件二:

    2015年初,家住河南鄢陵县的老郑和村里的其他7个兄弟,经人介绍,来到被告李某承包的位于郑州市中原区西四环一个工地做道路施工工作。李某承诺,工程完工后结算工资。但工程完工,李某的承诺变成了“白条”,他给工人每人打了张欠条,却再无音讯。无奈之下,老郑和其他7名农民工将其起诉至中原区人民法院。

    须水法庭王斌法官在接到案件后,考虑到两起系列案件的原告委托的是同一个代理人,决定安排在同一天开庭。根据两起系列案原告的诉讼请求和初步证据,王法官认为案件事实相对清楚、权利义务比较明确,且诉讼标的符合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范围,因此决定对这22起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11月7日上午,两起系列案件先后开庭,为了提高效率,王法官特意安排第二个系列案件的原、被告双方全程旁听第一个案件的审理和调解过程。

    在庭审过程中,第一个系列案件的被告张某抗辩,工人在施工中存在未按期完工、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施工中发放的工具、服装未归还等诸多问题,希望在审理中一并解决,但被告周某未提交任何证据。基于此,王法官耐心地向被告讲解了有关法律规定,并采取背对背方法对双方进行了调解。经过5个小时的不懈努力下,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同意在12月底前向农民工付完全部的劳动报酬。

    由于全程旁听了第一个系列案件的庭审和调解,第二个系列案件的原、被告双方对自己的权利义务更加明确,1个小时内,8个案件全部调解结案。

    据王斌法官介绍,“为有效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们在审理涉农民工案件过程中,会特别耐心地对被告进行释法析理,多渠道多方式对双方进行调解,力争让农民工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血汗钱。”同时,王法官提醒广大农民工兄弟,在发生争议时,要注重收集固定证据,这样才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