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法庭的大联盟

来源:富源县人民法院黄泥河法庭      发表日期:2020-12-28 15:34:01      访问人数:

近年来,富源县人民法院黄泥河法庭在市域治理中,以党建引领,推动“五老”乡贤调解、“无讼”公约进村寨、乡村“大联动”治理、多元化跨省际调解等方式,培育“民族团结”示范带,打通了司法服务民众的“最后一公里”。黄泥河法庭把道德之风用“交响乐”的形式唱响到辖区三个乡镇。法庭邀请当地人大、宣传、司法所、国土等部门共同参与道德讲堂,把德风化雨滋润到辖区更广阔的渊源厚土。  

法庭党支部主动与当地学校党支部就法治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校园安全、校园民事侵权及刑事案件预防与教育开展多维度共治共建,在学校成立“校园纠纷多元联动调处机制”,并以此为蓝本,在其他中小学延伸,实现辖区校园连续三年无校园侵权诉讼案。

地处云、贵两省四县(市)交界的黄泥河,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南盘江支流,区域文化及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古称“蒲溪”。

辖黄泥河镇、十八连山镇、古敢水族乡的黄泥河法庭,以法庭为依托,构建“法庭党支部+n党支部共建”模式,打造民族团结多元化解机制。  针对辖区有二个火电厂、十个煤矿的实际情况,法庭党支部主动与企业党支部共创共建,推动企业工会成立“企业纠纷联合多元调解委员会”。当地劳动争议及其他案件大幅下降,诉讼到法庭的案件从原来的每年50多件降到现在年10件左右。

法庭党支部与当地古敢水族乡司法、文化、派出所、国土、综治、信访等部门党支部联合成立“圆梦水乡民族团结多元调解示范点”,联动相毗邻的贵州的威舍、顶效和响水法庭,站位民族团结的高度,推进多民族、跨区域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涉边界土地、山林、婚姻、家庭等纠纷得予在诉前和庭外解决,诉讼案件从之前的每年80多件下降到现在的20件左右。 

“五老”乡贤调解、“无讼”公约进村寨、“大联动”平台、乡村法治诊所+义诊义治、网格员+联动调解+送法下乡+……。“市域治理”中,法庭借助辖区三个乡镇巡回审判点中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成功经验,推广“圆梦民族调解流动工作站”,以“民族团结示范带”优化乡风民俗,辐射周边村寨和地区。

在当地党委政府推动下,法庭在三个乡镇综治办设立民族治理联盟平台,定时不定时对专职调解室开展交流和指导。每月组织一次民族文化事务交流会,把本无隶属关系的民族区域专职调解组织统合一起。

“小调解凝成大联盟,大联盟推进大调解,大调解实现大治理”,拓展了诉源治理的实践“阵地”,更打通了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经过不断实践,法庭按照案由、社会群体、地界区域、民族地区、社会事务、村社、家事、邻里等立体化聚约方式将矛盾纠纷分类分级即“分诊+初诊+会诊”,逐步提炼和总结出“连横合纵”式解决矛盾纠纷机制,使本土枫桥经验有根有脚,实现本土枫桥经验由独角戏到大合唱发展,由协奏曲到交响乐的转变。

  

2019年以来,当地民族事务和民族内部家事、族事、村寨事纠纷得以内部化解,少数民族村寨均被当地党委政府评选为“无讼村”。  法庭借助“无讼少讼”模式,牵头成立“环境资源案件联动调处工作委员会”、涉环境资源类矛盾纠纷综合联合调处领导工作小组。 
    为了确保多部门联合调处矛盾纠纷“不走形”,法庭主动为该类矛盾纠纷牵线把脉,同时按照“六有”标准(有主题、有方案、有内容、有落实、有记录、有走访)落实纠纷解决机制。利用微信调解线上平台,组建涉环境资源类矛盾纠纷线上调解工作室。联席单位周一报告片区矛盾和隐患,由联席单位负责人按照初诊、分诊、会诊的方式开展研讨后,通过联合调处平台有效化解。
     法庭主动联系相毗邻地区,采取 “连横合纵”式推进多民族、跨区域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法治水平,实现互相借鉴、互相提高、共同进步的枫桥网格式联盟。“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多方联盟、共同推进”的多元化跨省际联盟调解共建机制的推进,涉边界民事诉讼案件从之前的每年60多件下降为现在的30多件。  

据统计,近三年同期黄泥河法庭案件受理数由412件递减至232件,非诉案件化解从36件提升至68件,司法确认案件数由16件提升至3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