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柏先:24载山区执行路 他从不言悔

来源:楚雄市人民法院洒鸡口法庭      发表日期:2020-07-02 17:34:25      访问人数:

1956年,为了加强山区司法工作,楚雄市人民法院三街人民法庭成立;

1962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向前发展,原来的三街法庭改建为大过口人民法庭;

1983年,为了便利山区群众诉讼,把纠纷解决在基层,恢复基层人民法庭,大过口人民法庭恢复为洒鸡口人民法庭,管理哨区八个公社。

多年来,楚雄市人民法院洒鸡口人民法庭为了山区乡镇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巍巍哀牢山下,写满了一代又一代法院人司法为民的感人事迹。

1995年,年仅24岁的杨柏先来到法庭,至今是他在洒鸡口法庭工作的第24个年头。从进入法院开始,他就将自己的根牢牢扎在了基层,扎在了绵延崎岖的哀牢山脉,扎进了山区百姓的心里。

从实物给付到金钱给付,从人工查询到网络查询全国覆盖,执行工作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青年到中年,容颜不再年轻,不变的,是24年维护公正、司法为民的初心,是24年默默坚守、不言放弃的决心,是行走在哀牢山下绵绵山脉的执行干警——杨柏先。

 

一种选择 源于内心对法律的信仰

杨柏先出生于洒鸡口法庭所辖的树苴乡,他从小在山区长大,形成了是非黑白的价值观和正直善良的性格。

1995年,杨柏先参加工作,一种对法律莫名的亲近感,让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山区执行工作,一干就是24年。

生于斯长于斯,作为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他成长于此,也将毕生回报于此。“我熟悉山区的风土人情,工作起来更顺手”,杨柏先这样说。

楚雄市法院洒鸡口法庭管辖着楚雄市七个山区乡镇民商事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工作,管辖范围1860.166平方公里,共有1314个村小组,2284个自然村落。

大山深处是晨霜暮雨、是山路延绵,自杨柏先到洒鸡口法庭从事执行工作以来,几乎每件执行案件的当事人他都上门了解过情况,在狭窄的山路上来来回回,执行、送达、调解,是杨柏先的工作日常。

24年来,他走遍了山区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在导航失灵的大山深处,他便成为了法庭的“活导航”,在是与非、善与恶的碰撞中依法维护着公平正义。

 

一份坚守 源于对工作的热爱

在办理执行案件的过程中,杨柏先会面对各式各样的山区群众,他们大多经济收入匮乏,且法律知识淡薄,案件在执行阶段难免陷入困境或僵局。但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压力和困境,都能从杨柏先不疾不徐的话语和沉稳的行动中感受到他的真诚。

或许是成长于山区的缘故,他最了解也最能体会山区群众的心情,总是用最质朴的语言向当事人解答疑问,尽力寻求双方当事人都满意的结果。扎根基层24年,他用一片赤诚化解一起起纠纷,让一个个矛盾化于无形。

杨柏先对大山里的人和事充满了感情,加之他为人豪爽又善于和群众打交道,能讲一口流利的彝语,建立起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由于长年在山区奔走,大家看见法院29号车就知道是杨柏先来了,一路总有车鸣笛打招呼,有时遇见熟人,他也会摇下车窗和老乡寒暄一阵。

因为善于做群众工作,有些被执行人本来有抵触情绪,但在他的劝说下主动履行了义务;寻找被执行人或是向村邻了解被执行人情况的时候,群众也积极提供线索。

凭着对法院工作的热爱和对司法事业的向往,杨柏先从刚入职的新人变成办案的行家里手,在执行路上砥砺前行。 

一份使命 源于司法为民的情怀

审判事业任重道远,朴素真挚的为民情怀,早在杨柏先昔日办理的赡养案件中有所体现。

年逾七旬的杨大爷起诉三个儿子不赡养他,案件依法判决,由三个儿子每人按月给他送米、肉和油,他独自生活。

一天,杨柏先在杨大爷村里办案,临走时突然想起杨大爷的案子来,他过的好不好,三个儿子有没有按时履行。带着常年办案积累的经验,杨柏先走进杨大爷家。

“杨老叔,儿子们该给的东西都拿来的吧?”

“哎呀,柏先啊,你总算来了,我正要找你呢!”杨大爷见到了走进家门杨柏先,一边给他倒茶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我早就说了,你把土地好好分一分,儿子们就不会这么大意见了。”在十里八乡生活多年,很多家里的矛盾纠纷杨柏先心如明镜。

“现在他们都不理我了,说是我家里的事情还告到法庭去,他们没得面子。你给我想想办法啊。”杨大爷也说出了实话。

于是,本来只是顺带回访的杨柏先,又把一件当事人还没申请执行的案子“揽”了下来。

他查看山林土地证,找村委会的老同学了解情况,又分头听取杨大爷三个儿子的意见,心里也有了底。

“没有锅庄大的金子,没有解不开的纠纷。我们彝家人世世代代尊老敬老,为什么你家就出这样的问题呢?”几句开场白后,杨柏先转入正题。

“你作为老人就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原来你想姑娘会养你,土地都留着给她。现在她嫁人后去婆家生活,上有老下有小,想孝敬你也没有精力啊。”一席话,说得杨大爷低下了头。

“现在生活这么好了,你们还不好好孝敬老人,难道要让你们的下一代有样学样吗?”话锋一转,指向了三个儿子。

“他二爷,你看这个纠纷如何化解啊?”杨大爷的亲兄弟是村子里处事公道、很有威信的长者,杨柏先也把他邀请去,听听他的想法。

公道自在人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起了解决办法。在综合大家的意见后,杨柏先提出了解决办法,老人的土地和山林平均分配给三个儿子,由三个儿子轮流赡养老人,每家四个月。赡养案件背后的症结捋清了,昔日的和睦家庭又回来了。

 

为了更好的化解执行难题,杨柏先不断在案件中总结经验教训,如今他对各类案件已经驾轻就熟。岁月催人老,奋战执行一线24年的杨柏先,和从前的翩翩少年判若两人。岁月流逝,初心犹在,即使路途困难重重,杨柏先始终秉持坚定的信念,把百姓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在执行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楚雄市法院(云EA029警)警车再次出发,载着杨柏先同志,继续走在哀牢山下广阔的山区里。他和千千万万的基层执行法官一样,默默无闻,平凡无奇,永葆本色,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