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区人民法院沙沟法庭 用心换取群众信赖

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日期:2020-06-29 10:56:07      访问人数:


近年来,平安区人民法院沙沟法庭将关口前移,借助力量,用心做好多元化解决纠纷工作,使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讼中。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沙沟法庭共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613件。所审结的案件中无一错案发生,上诉案件少,无发回重审或改判案件,无涉诉信访案件。同时,按照“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民事审判原则,认真做好判后答疑和服判息诉工作。在办结的案件中,调解或当事人主动撤诉的案件503件,调撤率达82%,最大程度化解民间纠纷,避免了大量矛盾的激化,为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赢得了辖区群众的赞誉和信赖。

关口前移 矛盾化解在萌芽

针对辖区地山大沟深、交通不利,部分山区农村群众诉讼不便的实际,沙沟法庭不断加大巡回审判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当事人诉累。就农村群众关心的离婚、婚约财产纠纷、赡养、抚养、邻里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等案件,法庭干警经常翻山越岭把法庭开到大山深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当事人家中,进行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宣判,倾听农民心声,现场解决纠纷。只要是群众需要,无论刮风下雨,不论白天晚上,随叫随到,耐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使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司法服务,极大方便了群众的诉讼。2016年以来,沙沟法庭开展巡回办案16次,巡回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16件,调解涉农纠纷14件,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贴心法庭”。对急办案件以及当事人距法庭较远的案件,实行快立案、快审理、快裁判、快执行,提高了办案效率。对追索抚养费、赡养费、人身伤害赔偿金、劳动报酬等,以及农民工、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采取减、缓、免交诉讼费的措施,确保经济上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

开展巡回审判的同时,沙沟法庭全庭干警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以便民、利民为工作准则,从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农村花儿会、物资交流会、立秋会等集会人员较多的有利时机,结合本辖区民事诉讼案件的特点,适时开展送法下乡、法律宣传活动。并把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偏远山村延伸,不断扩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向群众发放便民联系卡,为群众送去法律知识,解答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近年来,沙沟法庭开展法律宣传12次,发放法律宣传资料2000余份,便民服务卡200余张,组织举办人民调解员、便民诉讼联络员培训班4次,受到群众好评。

朱某与徐某同是沙沟乡候家村村民,两家系邻居,平时关系甚好。一年前,两家因却雨水排水等小事引发纠纷。法庭对案件进行调解后,双方矛盾有所缓和。但今年5月初,双方又因走道通行问题引发了吵嘴、打架,造成双方都不同程度的受伤住院。此案是邻里纠纷,若简单地一判了事,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与辖区司法所、派出所建立“庭所”对接模式,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沙沟法庭的工作亮点之一。办案法官联合当地派出所、司法所人员,多次实地查看,并绘制勘验图和拍摄现场照片,通过各方说服教育,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了调解协议,握手言和。2016年以来,沙沟法庭通过“庭所”对接,化解矛盾纠纷13件。大大减少了对簿公堂,形成积怨的现象。

同时,沙沟法庭紧紧依托在辖区乡、村设立的“便民诉讼联系点”和依靠聘任的“便民诉讼联络员”,有效形成农村、乡镇、法庭“三级”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模式,在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的良性互动平台上,化解了大量农村矛盾纠纷。2016年以来,在调解或当事人主动撤诉的503件案件中,

便民诉讼联络员直接参与调解的案件47件,占调解案件总数的9.30%;诉前通过便民诉讼联络员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14件次;便民诉讼联系员向法庭传递矛盾苗头及有可能起诉的信息12次。

借助力量 解决纠纷在庭前

沙沟法庭辖沙沟乡、古城乡、巴藏沟乡3个回族乡,37个行政村,2.4万多人口,每年不但承担着200余件民商事案件的立案、送达、审判工作,还担负着送法下乡、巡回审判、就地办案,指导基层组织人民调解、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等重要职责。而法庭入额法官却仅有1名。为解决案多人少、审判任务繁重的困扰,法庭采取了法官加法官助理加书记员加人民陪审员的模式开展工作。

沙沟法庭注重发挥人民陪审员熟悉民情、人脉广泛、群众认可的优势作用,使人民陪审员成为与法官沟通的“联络员”、向法院传递信息的“信息员”、遵纪守法教育的“宣传员”、群众问题热心接待的“接待员”、引导诉讼的“引导员”、控制群众情绪的“稳控员”、带头守法的“示范员”、化解矛盾的“调解员”。人民陪审员的参与,使原先到乡村找不到当事人、法律文书送达不了、生效判决落不了地的情况少了,主动配合工作的多了,在法庭与群众心中架起了沟通连心桥。

今年5月初,家住平安区沙沟乡牙扎村的杨某某将其子告上了法庭,希望法庭解决儿子不赡养老人的问题。根据杨某某夫妇的意愿,法庭很快为他们办好了立案手续。但在向其子送达起诉状副本、开庭传票等法律文书时,由于杨某某的儿子一直在外打工,好几年没有回来了,又无其他联系方式,致使法律文书无法送达。针对这一情况,沙沟法庭办案法官第一时间联系了该村的人民陪审员,人民陪审员很快落实了杨某某儿子的联系方式及具体的打工地点,并通知其回到了家中。法官闻讯后及时赶往牙扎村了解情况,同时向部分知情群众进一步了解杨家父子发生矛盾的原因,并及时向被告送达了相关法律文书。5月9日,双方当事人来到了法庭。法官在对当事人进行亲情感化、辨法析理的同时,又通过人民陪审员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在法官与陪审员的协作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使这起长期因赡养问题闹的不可开交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父子俩重归于好。

这仅仅是平安区人民法院沙沟法庭利用人民陪审员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在法庭所审结的613件案件中,有近30%以上的案件由陪审员参与审理和调解,大多以调撤的方式结案,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树立威信 增进当事人认同

多年来,沙沟法庭注重坚持法律的统一和规范,调解遵循合法自愿,裁判遵循严格依法,得到了辖区群众的普遍认同。

在辖区群众的心目中,沙沟法庭的裁决就是标尺,法官讲的法律就是代表公正,法官说的道理大家就要信服,形成了一种良性评判效应。

办案中,法官耐心释法明理,坚持热心、细心、耐心、诚心,不管是原告还是被告,都会耐心地请他们把心中想要诉说的说尽道完,即使所诉与案件无关,也不轻易打断,充分释放当事人的思想情绪。通过耐心倾听当事人诉述,既能找到矛盾的症结,又能让当事人建立起对法官的信任,这就为有的放矢地做好当事人调解工作奠定了基础。

前不久,沙沟法庭圆满处理了一起因小两口不堪家庭生活负担欲分手,终在法官的倾心调解下和好如初的离婚纠纷案件。

候某某与宋某某的父辈均在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侯家庄村,平时两家关系甚好,来往密切。而候某某与宋某某亦在同村一起长大。2015年两人结婚后,宋某某在外打工挣钱,侯某某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小夫妻俩恩恩爱爱,日子过得幸福甜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初春,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将宋某某的一条腿撞断,造成终身残疾。从此,宋某某无法再继续打工了。并且为治病花费了大量的医药费,负债累累。为维持生计,候某某不得不撇下老人和孩子外出打工。两人因生活窘迫,加之侯某某打工无法照顾宋某某、老人和孩子而经常发生纠纷,关系紧张。2019年春节前夕,双方又因小事发生争吵,侯某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今年5月26日,候某某诉至法院,要求与宋某某离婚。

沙沟法庭受理该案后,承办案件的法官在审查案件材料时感到原被告感情并未破裂,只是因为没有正确面对生活的压力,导致情绪异常所致。加之两人父辈关系密切,如果调解处理此案,效果会更好。于是办案法官通知原、被告到庭,并邀请原、被告的父母及村委会主任参加,适时进行了庭前调解。调解中,法官首先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听取了原、被告各自对生活不满的诉说,然后主动引导二人回忆以前幸福、快乐的日子,以及和老人、孩子一起共同生活的美好时光,劝慰二人疾病和经济困难是暂时的,以后的路还很长,只要两人齐心协力、风雨同舟、共同搞好家庭关系,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好起来。同时,两人的父母亦表示,一定帮助原、被告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与他们共度难关。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说服教育,原被告都认识到了自己在婚姻生活中的错误,放弃了离婚的念头,原告侯某某主动撤回了起诉。双方摒弃前嫌,重归于好,一家人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法庭。

作者:胡亚宏

编辑:周慧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