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社法庭 | 聚焦“三个转变”助力基层善治

来源:惠山法院      发表日期:2023-05-25 14:38:20      访问人数:


近年来,无锡惠山法院洛社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路径,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2022年至20234月,该庭诉前成功调解各类案件375件,诉前调解成功率38.54%,同比上升2.48%,获评2022年度全市法院“青年文明号”集体,2021年度、2022年度无锡市优秀人民法庭,《“深化三个指导”强化诉源治理 共建和美乡村》获评“善治无锡”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一、从“矛盾上交”向“源头治理”转变,夯实治理闭环体系

坚持党建引领。对外积极探索“党建+诉源治理”实践模式,与相关基层党组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形成“组织联建、信息互通、活动联筹、发展同频”的党建协作机制,引导基层解纷力量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对内开展“支部建在庭上、先锋亮在岗上”活动,加强法庭党支部对干警的教育、管理、监督职能,激活内生动能,多名干警荣获无锡市优秀共产党员、无锡法院十佳干警等称号。搭建两级平台。建好“庭镇”平台,在洛社镇人民政府设立“法官工作室”,法官、法官助理定期轮值,针对辖区多发易发矛盾形成调研报告,提出防范化解建议。建好“庭村(社区)”平台,在辖区全部25个村(社区)设立调诉联系点,建立非诉纠纷联络响应机制,加入114个村(居)民微信群,常态化开展纠纷排查、普法宣传、诉前调解等工作,月答疑约20条,力促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优化调诉机制。细化“分调裁审”流程,整合人民调解员等力量,坚持诉前分流先行调解、调解不成优先立案,推进“诉”与“非诉”紧密衔接。牵头制定《关于群体性纠纷示范调判机制的意见》,探索化解群体性纠纷的有效方法,成功化解了茂瑞府楼盘因逾期交房引发的50余件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

二、从“单向发力”向“多元共治”转变,建强解纷“前沿哨所”

法庭+妇联”激发家事矛盾解决新活力。开展婚姻家庭纠纷调研,与镇妇女联合会、镇司法所联合建立诉前委托调解婚姻家庭纠纷工作机制,直击辖区家庭教育指导、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家事矛盾化解等法律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自成立以来,镇妇联共参与化解家事纠纷58件。“法庭+商会”打造商事纠纷化解新模式。成立驻洛社商会“法官驿站+法漾洗砚·企业行”工作联系点,设立涉企纠纷诉调对接平台,用“一块屏幕、一根网线”串联,形成以行业内部化解为主、诉讼托底的商事纠纷源头治理模式,支持和保障辖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自20221128日该联系点成立以来,商会共参与化解商事纠纷39件,调撤率达30%。“法庭+代表”注入基层多元解纷新动能。成立以市人大代表韩伟东命名的调解工作室,推进“法庭+调解室”、“法官+调解员”有序衔接,将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的优势与法院多元解纷、审判执行等职能相融合,积极释放“1+12”效应,推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设向多层次、立体式、全覆盖迈进。

三、从“坐堂办案”向“上门问诊”转变,做优“法漾洗砚”品牌

常态化开展“三个指导”。法庭联络员与村(社区)调诉联系点对接,开展普法宣传、安全生产提醒、法律咨询等实时指导。派驻“法官工作室”法官及时研判,对潜在的群体性、矛盾易激化纠纷进行精准指导。定期组织村(社区)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进行业务培训,开好“每季一庭”,上好“每季一课”,进行专项指导。2022年以来共开展业务指导专项活动4次,受众180余人次。订单化服务解决需求。走访辖区重点、典型企业,上门“把脉问诊”,发放调研问卷,主动了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司法困惑、难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对于涉诉频繁的企事业单位,认真分析管理漏洞和隐患,及时发送司法建议,助推企业合规经营,政府依法行政,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贡献法院力量。典型化引导提升实效。加强以案释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案件审理,促进德法共治,审结的“老翁乘坐网约车猝死索赔案”彰显了司法保护善人善举的鲜明态度,被中央电视台、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人民法院报》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16篇次。依托司法大数据平台,精选辖区内企业近十年多发纠纷类型和典型案例,编写“身边的微案例”普法宣传手册,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惠山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