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邗江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近年来公道法庭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果。会上介绍,自2018年起,公道法庭受理案件数量逐年下降,成效明显。这家人民法庭2018年受理数988件,较同期下降26.49%,结案988件;2019年至今新收案件903件,较同期下降8.6%,结案833件。如今部分司法部门受理案件数量居高不下,而公道法庭受理案件数量却逐年下降,有何秘诀呢?记者进行了采访。
案件 涉农案件引入调解、释法等方式
这是公道法庭审理的一起退租租客重返案。2012年张某与徐某签订10年的厂房租赁协议,2017年双方解除合同,张某出具收据收到租金。2017年张某去世,张某儿子小张欲拍卖厂房。然而徐某突然重返厂房,称与其父有2017年-2020年的续租协议,并提供了租房协议及收据。小张无奈诉至公道法庭,要求徐某搬离厂房。
庭审中,徐某提供2012年至2022年的租房协议、收据原件及2017年至2020年的续租协议复印件。经小张辨别,上述三份证据中的签名均是张某所签,但为何续租协议是复印件?收据中已注明“2018年付3万元整(续租费)”,徐某为何于2017年搬走?
法官从徐某提供的证据入手,通过对比收据中最后的“2018年付3万元整(续租费)”的字迹虽与张某的字迹很相似,但对比徐某的字迹,似乎相似度更高。承办人立即从收据实际书写人、笔迹鉴定程序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等角度对徐某进行发问、释法,最终徐某承认系其模仿张某的笔迹伪造续租协议,并同意搬离。
“乡镇农村地区是一个熟人社会,大量涉农案件发生在熟人之间,光凭判决无助于纠纷的解决,还会造成新的矛盾,法官审理过程中需要严格审查证据,更要积累农村工作经验,运用生活常理进行判断。”公道法庭庭长李五介绍,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巧妙运用调解、释法等方式,高效办结案件,最终双方都得以信服。
举措 公道法庭服务乡村振兴有高招
据了解,公道法庭瞄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法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法庭司法服务的精准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近年来公道法庭充分发挥司法保障作用,从加强案件审理、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等方面入手,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随着乡村居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有纠纷上法院”已是常态。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公道法庭立足审判职能,通过大力简化办案流程,加大案件审理力度,打造出以法庭为核心,巡回审判点补充延伸的新型纠纷治理模式。目前,公道法庭已实现审务工作站全覆盖,法官定期上门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案件调解,积极指导人民调解组织调处民事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近年来,公道法庭还积极延伸审判职能,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这也是该法庭受理案件数量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法庭整合基层调处力量,与辖区乡镇、村(社区)联合建设纠纷预警和互助处置平台,利用调解工作微信群等,对一些突出的矛盾及时介入并开展法律指导,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线。”邗江法院副院长陈金桥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