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有“和”,清风徐来

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日期:2020-08-17 11:47:02      访问人数:

前些日子,根据工作安排,我从耕耘多年的执行条线转岗至基层法庭,身披法袍,法槌起落定纷争,天平之下护正义。面对全新的审判领域,自己秉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干事劲头,积极开展审判业务的同时适时发挥线上线下调解功效。初来乍到一个月调解率过半,以春风化雨地调解心力融进了这片乡村沃土,个中甘苦体会不可谓不深。

一是强化调解意识。基层法庭位于农村矛盾调处的最前沿,受理的主要是家事纠纷、邻里纠纷、债务纠纷等简单民事案件,兼具参与区域一方社会治理之职责。乡土社会中,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情感纠葛的小事碎事居多,再者,大众习以为常的淳朴民风向来崇尚乡规民约、居中斡旋、耻讼息讼的传统文化,无疑给调解这一纠纷有效解决的“东方经验”提供了施展空间和回旋余地,也考验着裁判者的经验和智慧。诉讼案件源源不断,审判实务中,要求精通法律又洞悉人情,坚持调判结合、当调则调,充分阅卷分析基础上注重厘清调解思路,找准突破口、平衡点实行全方位调解,实现简案快调、繁案精调,促进审判质效趋优向好。

二是畅通沟通渠道。“要打当面锣,莫敲背后鼓。”农村老百姓历来奉行“有事好商量”“协商好议事”的行事习惯,联络协调、互通有无是消除隔阂、聚拢合意的不二法门,有助于突破诉讼参与者的心理障碍,倾力打消当事人不愿来、不便来的顾虑,黏合各方,求同存异。印象颇深的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原告持借条起诉,主张被告拖欠货款,借条与欠条虽一字之差,背后的基础法律关系却天壤之别,而被告联系信息缺失,导致审案方向陷入迷茫。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通过关联案件检索发现涉被告另一起已结案件,借助代理律师找到其联系电话,“解铃还需系铃人”,最终引导被告至法庭调解确认欠款事实,承诺分期付款,打破案件僵局。

三是讲究调解艺术。水火不相容、各执一词、剑拔弩张往往是诉讼情景的直观感受——矛盾不可调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案施策,组合变化“打好心理战”“亮出感情牌”“算好经济账”等招数,灵活采取“面对面”“背靠背”“中间人”等多元方式化解分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最近让当事人心服口服的一起离婚案件,案涉争议点多、错综复杂,双方庭审期间吵得不可开交,休庭间隙,我把双方隔开在不同的调解室,通过双方代理人帮做工作、交换意见,抛弃晦涩难懂的法言法语,用方言土话摆道理、讲法理,丝丝入扣打开当事人的心结,调解协议三易其稿,婚姻、子女、财产、债权债务等均得到妥善处理,圆满解决了夫妻之间僵持多年的感情纠纷。

四是力促即时履行。法谚云,和解是最适当的强制执行。当庭调解给付完毕、在调解协议设立自动履行的保障性条款、设计满足当事各方利益需求的最佳方案等无疑有助于纠纷实质性化解和全流程化解执行难。民之所盼,司法所向。最典型的例证是刚办结的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原告是一名超龄退休人员,年近70岁,诉讼能力较弱,举证材料里对于劳务关系、受伤事实等没有任何佐证证据,考虑到该案关乎民生,偶然间听说被告有亲属在某机关从事公务员工作,我立即牵线搭桥找到该亲属,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促动被告认可侵权事实,配合赔偿事宜,后逆向劝解原告,释明利害关系和诉讼风险,最终出炉一揽子调解方案,双方握手言和同时被告即现场给付赔偿款52000元,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

五是消融裁判刚性。脚下有泥土,司法有温情。硬性判决带来的强制性无法确保案涉各方完全服判息诉,不可避免会破坏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和社会关系,甚至会加剧衍生性、扩散性、后发性矛盾,案结事未了。相信,推出预约调解、上门调解、假日调解等暖心举措,采取自媒体互动、网格员联动、云端调解等新型解纷方式,定会接地气地将调解嵌入、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有利一次性平抑冲突。最有感触的是刚结的一起分家析产案件,涉及拆迁分配的三套住房、六个家庭成员,其中还有四个老人一个未成年人,如果“硬切割”地一判了之,推波助澜本已岌岌可危的家庭关系,负面效应可想而知。最终推心置腹地调解,把情理法讲深、讲透、讲明白,朝夕相处的家人在确权同时息事宁人,关系修复如初,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虽然一纸裁判是法官辨法析理、引以为傲的最终产品,但如果判决断案的结果可能让矛盾愈演愈烈,人心渐行渐远,那我宁可选择做一个全身心的调停者,用调解之匙把严肃的司法审判演绎为温情的司法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司法保障!

 

(张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法院宜陵法庭副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