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您不着急,先喝点水,慢慢说!”、“大爷您先坐下,您的事我已了解了,待会儿给您详细说说!”、“大嫂,您的事儿,我正要给您说呢!”,旁边的一位中年男子小声对他的同伴说:“你只要把事交给耿庭长就妥了!”
眼前这位个子不高,浓浓的眉毛下闪烁着一双充满智慧的大眼,年龄在三十多岁的法官,见我们来访,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不好意思的说:“屋子太小,当事人来了就想马上有个答复,你们待会儿。”他就是禹州市人民法院古城法庭副庭长耿冬涛。
说起耿冬涛,他所在的古城法庭庭长李国斌非常激动地告诉记者:“耿冬涛可是俺这儿名副其实的办案能手!俺庭所管辖的区域有84个行政村,12万8千人,各种案件非常多,人手又少,他最多的一天开5个庭,不要看他个子不高,身材不魁,用俺着儿老百姓的话说:‘只要把事交给小耿,甭管了请一百个放心,包管办的妥妥当当!’”还说:“小耿人非常实在,亲和力强,嘴又甜,一个亲切的称呼,一个小小关爱的动作,让当事人心里感到暖暖的,自然赢来了老百姓的信任,他办的案经常采用拉家常式的方法,细微之处做的非常到位。”
耿冬涛,1996年大学毕业就到禹州市朱阁法庭从事审判工作,2000年在执行局任执行员,2008年5月调入古城人民法庭从事民事审判工作,他是一名在基层法院第一线默默奋战了17年的“老法官”。
他,热情执着。接待中,总是面带微笑,语气温和。“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为了老百姓的事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这是他常常要求自己的信条。
面对庭里人少工作量大,咋办呢?他从“练内功、找内因、办铁案、正形象”做起,努力做到法律业务精通,审判技能熟练,采取背靠背,面对面”等方式做释法说理工作,审结的案件有2300多件,审结的案件调撤率80%以上。耿冬涛虽不善言辞,但善于寻找案件的突破口,仅2013年,他办案达286件,调撤率达94%,且没有一起超审限,没有一起上访案件,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达到了“公正与效率”的双赢。他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2013年获许昌中级人民法院“办案能手”的荣誉称号。
积怨长达二十年 巧解终于化干戈
他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与他们有着最天然、最淳厚的感情。17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朴实而又深刻的道理“赢得百姓的信赖和满意才是对法官职业的最佳褒奖”。作为法官,要做到对百姓充满真情,对当事人饱含深情,对工作洋溢热情。而这些情感正是他工作的原动力。
家住禹州朱阁乡詹庄村的詹大娘,今年60多了,因经济条件不好,加上年事已高,就养了三只羊填补家用,2009年7月,詹大娘有急事一大早就进城了,直到天黑才回家,看到三只羊饿了一天,就赶紧将三只羊放到对门杨家门前草地上吃草,谁知杨家在当天上午往草上打了农药,詹大娘不知道造成三只羊中毒,得知原来是杨家在草地上打农药造成的,顿时火冒三丈,就在杨家门口大骂不止,杨家也不甘示弱对骂起来。
事过四天,詹大娘向古城法庭起诉了杨家。耿冬涛受理了此案,经过走访了解到:詹家与杨家早在二十年前就因为詹大娘在自家地里撒了鼠药误毒了杨家的鸡,从此结下了怨仇,因此使得纠纷处理增添了难度。耿冬涛对双方做了耐心劝解,对詹大娘劝说:“您想想,您年龄也越来越大了,有个小病小灾的,远亲不如近邻,毕竟方便吧,就为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耽误了大事不值得。”杨家人也意识到为这点小事伤了邻里和气,都是乡里乡亲的,也没多大点事。彼此认识到这一点,相互道了歉,詹大娘也放弃了赔偿。至此,耿冬涛用“拉家常”式的悉心调解化解了两家长达二十年的积怨。
农民工讨薪无“果” 法官巧“取证”如愿以偿
耿冬涛说:“在我办公室的案件中,不仅有数万元的甚至上百万元的大案,但更多的是针头线脑的小事儿,这些案件虽小,但事事都连着群众的利益,件件都涉及到民生问题,必须依法公正,高效的妥善处理,才能真正让群众满意。”
去年6月份,一组12件农民工追讨劳务报酬的案件批转到古城法庭耿冬涛手里,诉讼的有小到650元,大的也不过10000多元。原来,2012年2月份,原告邢某等12名乡亲一起与被告王某到北京、天津的中建二局建筑工程公司工地打工,当时约定技术工人日工资150元,小工日工资120元,由被告直接给原告支付工资。因收麦、种秋等原因,12原告分别于5、6月份请假返乡,务工期间出工50个至128个不等。然而,等到春节被告回家结账时,王某却以原告中途回来了,没干到年底为由,每人扣除了一半工资。12人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集体上访到市政府,后由相关领导协调,并指派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免费代理,于去年6月初向法院起诉,请求依法判令被告支付拖欠12名原告的工资86700元。
耿冬涛接到案件后非常重视,当即给被告打电话联系,得知被告不在家后,担心被告故意推脱,于当天中午赶到被告家中,见其大门紧闭,又找到村组干部,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将正浇地的被告堵住。见被告一脸尴尬,耿东涛并没有过多责备,而是劝其积极应诉。在他的耐心说服下,被告最终答应第二天到法庭协商处理。临走时,他还把省高院印发的《清理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十大案例汇编》的宣传册送给被告,劝其参照学习,最好主动履行义务。
由于12名原告没有任何证据材料,回到法庭后,耿冬涛在反复阅卷的基础上,将每个原告的日工资标准、出工数、应得工资、已支付数额、下欠工资等统一列表。在次日对被告的调查中,让被告逐一确认,并制作了详实的调查笔录,将相关证据及时的固定下来。为使案件尽快得以解决,事实查清后,征得原、被告的同意,依法适用简易程序,于第三天公开开庭审理了该组案件。在庭审后的调解中,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但制作调解协议后被告反悔,耿冬涛及时报请院领导批准后,对该组案件当庭宣判,依法支持了12名原告的诉讼请求。
“公正执法 清正廉洁”的锦旗,在一阵锣鼓鞭炮的伴随声中由12名村民及家属送到耿冬涛的手中,感谢他及法庭的同志们快审快结、依法处理他们起诉的追索劳动报酬纠纷。
缘分已尽判离婚 亲情依在情更浓
“基层法庭受理较多的是婚姻家庭和邻里纠纷案件,这类案件大都主体特殊、矛盾尖锐且容易激化,一旦解决不好,就会给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留下隐患,必须认真对待,悉心做好工作,力求案结事了。”耿冬涛说到。
2013年5月份,耿冬涛接到一起离婚纠纷案件,该案的原、被告均年过七旬,结婚40多年,婚后育有两女一子,现均已在郑州市成家。2011年,原告以其与被告夫妻感情不和为由,来院起诉要求与被告离婚,后经法官和子女劝说,原告撤回了诉讼。撤诉后,双方关系未得到有效缓和,且经常吵骂。
2012年5月,原告以被告经常对其猜疑、吵骂,无法与其生活为由,第二次来院起诉要求与被告离婚。耿冬涛考虑到双方结婚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婚姻感情基础,尚有和好可能,遂判决驳回原告的离婚请求。判决生效后,双方的矛盾仍无法调和,原告第三次以被告长期对自己的言行猜疑,夫妻间缺乏信任,导致其在村里无法正常生活为由,提起离婚诉讼,坚决要求离婚。得知丈夫再次起诉后,被告李某当即来到法庭,以离婚太丢人为由,要求法庭坚决不能判决离婚,否则将吊死在法庭院内。
面对这件棘手的离婚案件,耿冬涛首先从调解入手,发挥社会、子女、亲友等多方力量,多次组织调解,促其和好,虽然调解无果,但通过该项工作让被告清楚的认识到夫妻感情已经彻底破裂、夫妻和好已无可能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他又对被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耐心做好被告离婚的思想工作,使被告最终放弃自杀的念头,接受判决离婚的事实。在随后的判决中,合议庭依法在财产分配中给被告以照顾,并判决原告给付被告现金50000元,使体弱多病的被告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判决生效后,耿冬涛又及时督促原告履行判决的给付内容,使该案得以圆满解决。
“离婚后,我们仍然同住在一个院内,但关系较以前明显改善。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有个头疼脑热还能互相照顾,日子比以前强多啦!”耿冬涛回访时,两位老人异口同声的告诉他离婚后的生活。
他就是这样一名普通而又平凡的法官,他的事迹可歌而不可泣,但在他的身上,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忠诚,什么叫追求”。其实很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就是把容易的事件件做好;什么是不简单,就是把简单的事件件落实;什么是不平凡,就是把平凡的事件件干得出色。
责任编辑:孙伟博